中國供應鏈新機:中國+1 戰略在形成
來源:新浪財經
中國供應鏈依然有其強大的韌性。只是我們需要改變既往的思維,重新認識全球的經貿格局,因為成本將不再是全球化唯一的考量因素,而這是在過去的二三十年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德國化工公司科思創(Covestro)在過去的一年里經歷了供應鏈的幾次調整,而調整的原因是美國對中國市場加征的關稅。
2019年10月,美國對中國的床墊、枕頭和沙發等軟質家具企業征收高額反傾銷稅,這些都是科思創聚氨酯業務部TDI產品的主要客戶。
為此,科思創通過亞太的物流網絡,將原材料出口到中國客戶位于東南亞的工廠,幫助實現在當地的生產。這個經驗讓公司進一步思考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布局對下游客戶的影響。
而近期,美國又將開始對東南亞的軟質家具工廠征收反傾銷稅。科思創聚氨酯業務部在歐洲、北美和亞太地區有18個生產基地,公司可以根據需求來調動不同的生產資源,以此應對不同市場的挑戰。
在中國市場,一些內生的產業機會讓外企看到更多的機遇。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逆全球化的討論令人對中國經濟的前景疑慮重重,記者通過與幾家跨國公司的交流,以及與業界供應鏈專家討論后發現,中國供應鏈依然有其強大的韌性。只是需要改變既往的思維,重新認識全球的經貿格局,因為成本將不再是全球化唯一的考量因素,而這是在過去的二三十年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德國化工公司朗盛2019年在大中華區的業績同比增長了14%,驅動增長的動力來自農業、水凈化、阻燃劑和添加劑領域。基于此,朗盛決定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促進本土供應鏈的發展。此外,來自市場的對未來衛生防控需求的信號讓朗盛調整策略,將制藥業、農業、消毒劑、驅蟲劑、水處理技術納入消費者保護業務板塊。
“我們發現,中國市場的需求正在逐漸向有附加值的產品轉移,對本地化產品的需求量在持續增大。”朗盛亞太區總裁錢明誠告訴記者。
2019年9月,朗盛在上海化學工業區預留了20公頃土地,計劃建設一體化生產基地以及建立一個綜合的亞太區應用開發中心,進一步強化本土創新和技術研發能力。目前,朗盛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中,有80%供應本地市場,20%供應亞太其他地區。
巴斯夫在廣東湛江正在建造一個綜合智慧一體化生產基地,還希望擴大與中國石化在南京一體化基地的現有合資企業規模。
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鄭大慶博士說,“疫情期間,巴斯夫多樣化的產品組合在中國市場充分發揮了優勢,雖然交通運輸和汽車行業受到影響,但醫藥、清潔劑及食品行業出現了需求增長,農業需求也未受到影響。而汽車領域的‘國VI標準’,包括5G技術在內的新基建,都成為巴斯夫業務的新增長點。”
2020年中國疫情淡去時,還有更多的好消息傳來。3月,霍尼韋爾在武漢注冊成立全資子公司霍盛工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2020年第一家在武漢成立公司的世界500強企業;5月,阿迪達斯宣布再度投資蘇州工業園區,計劃建立智能倉儲示范項目,進一步完善在中國大陸地區的供應鏈布局;博世2019年在無錫成立了軟件中心,今年準備招收幾百名軟件工程師……
一位德國公司管理者向記者透露,德國總部投資的原則一是可預測性,二是開放程度,“公司內部評估下來,未來中國市場的透明度會越來越高。”
近期,普華永道中國聯合中國美國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進行了兩項在華美企供應鏈的調研分析。在過去兩年中,只有不到20%的受訪企業開始將制造業務遷出中國,以減輕關稅影響。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Alan Beebe表示,“與國際上的一些看法不同,我們基于中國的數據表明,大多數美商會會員公司短期內沒有計劃離開中國。某些公司可能會從中國轉向其他國家……但這是一個代價高昂、耗時耗力且基本上不可逆轉的過程……因此,我們希望看到企業采用‘中國+ 1’戰略,在利用中國市場機遇的同時,分散供應鏈風險。”
雙循環的意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在近期工作會議上首提“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研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普華永道中國管理咨詢合伙人鐘曉揚認為,這個話題需要從三個層面探討:首先是理解“雙循環”的內涵,其次是“雙循環”對供需兩端帶來的影響,最后才能回答它對于供應鏈建設發揮的作用。
雙循環的一層是國內市場循環。逆全球化、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愈發濃烈,在部分外部市場規模可預見萎縮的情況下,中國作為擁有世界超1/5人口的國家,利用國內超大市場的潛力來拉動內需,能夠保障供應鏈的穩定性。
國內消費者的需求特性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消費分級明顯,另一方面,隨著全渠道的發展,客戶對于物流配送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保障新品快速推向市場,甚至以分鐘級別的偏差送到消費者手中,供應鏈升級是未來的大趨勢。
另一層是國際市場循環。鐘曉揚說,首先要明確,“逆全球化”不等同于閉關鎖國,而是近似于“局部全球化”或“鄰近區域化”的概念。在未來歐美市場需求持續減弱的情況下,挖掘發展中國家和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需求就成為尋找增量市場切實可行的思路。
新興的區域市場,一方面需求特性與歐美成熟市場有很大區別,另一方面能帶來新的資源,比如本地化的低成本的原材料和人工。因此如何布局和建設供應鏈,使其能以低成本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同時具有高彈性,應對不確定性的市場,是供應鏈建設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陳祥鋒教授認為,各國對于供應鏈的重視會導致供應鏈結構發生一定變化,但不能因為有些企業退出中國就叫“逆全球化”,這些企業未必回到本土,而是去其他國家。“每個國家擁有的資源稟賦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全球化的分工與合作。要注意的是,為了提升產品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國家需要擁有完整的供應鏈,但不是說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做。在擁有知識和技術的同時,可以外包到其他國家做出規模化的產品。未來在資本、技術和知識的輸出上會有很多機會。”
區域經濟新機遇
中國是全球出口貿易值******的國家。鐘曉揚認為,逆全球化并不是外貿行業的喪鐘,歐美市場需求下降是可以預見的,但發展中國家及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需求是未來增長的來源。中國可以和東北亞、東南亞合作,形成區域產業整合。
2019年,東盟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中國對東盟進出口4.43萬億元,增長14.1%;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9.27萬億元,增長10.8%,高出整體增速7.4%。在今年第一季度疫情的影響下,根據海關出口貿易數據,出口額前五的地區及國家中,四個在亞太區,有中國香港,以及日本、越南和韓國,前十中還有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國臺灣。
鐘曉揚說,東亞是全球經濟的重心,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建立區域供應鏈。除了盡可能地與歐洲和美國構建供應鏈,應重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產業和供應鏈整合,盡快將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延伸至產業和城市化建設。
過去傳統的全球資源循環主要是由位于北半球的發達國家與位于南半球的發展中國家之間南北縱向的循環。一帶一路應開辟發展中國家之間橫向的產業和供應鏈整合。
貿易再定義
鐘曉揚認為,產業鏈的整體分工和布局主要是受到資源、需求、文化、政治開放程度、人才素質等多方面影響。市場本身是沒有政治思想的。當各國企業選擇某個國家布局某個環節時,是基于企業本身的戰略來考慮的。
疫情是一面鏡子,能夠清楚地反映危機下的需求特性。
在疫情中,中國一季度出口成績單上有四項增長,排除糧食、成品油兩項資源型產品,以及疫情催生的中藥材及中式成藥出口之外,集成電路出口的逆勢增長引人注目。總結來說,稀缺資源、高端產業的產品不可替代性強,供應鏈的布局需綜合考慮全球的需求及特性,要考慮政治格局的不穩定性,同時也要考慮廣大的市場潛力,供應鏈建設需要更具有彈性。
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的產業,產業鏈極易被復制。發達國家會在成本和長遠產業布局之間權衡,一帶一路沿線及發展中國家的供應鏈則是考慮如何以低成本滿足其需求為主要考量點。
各國各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發展階段千差萬別,成本和效率存在較大差距。在過去二三十年的發展中,各地依據比較優勢、精細化分工、成本最低原則的資源******匹配,形成了當前全球高度融合的供應鏈。
“如今的生產已經不再局限于一國一地,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關注貿易形態發生的變化,更要注意到服務產業的飛速發展。”鐘曉揚說。倉儲物流、產業鏈金融、科技研發、電商等服務型產業的飛速發展使得如此細致的分工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得以實現。原材料、半成品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跨國跨區域的運輸、生產、裝配。而電商平臺的發展,也使得產品能無時間差地呈現在各地的消費者眼前,可得性不斷加強。
例如化工企業巴斯夫于2018年4月推出其1688官方旗艦店,將10個業務部門的100多種產品在線銷售。此后通過簡化內部采購流程,將客戶下單到發貨時間從2~3周減少到2~3天,后進一步打通阿里巴巴線上交易系統,實現客戶訂單自動化傳輸,客戶采購流程從下單到發貨僅需2~3小時。
“當各國企業選擇中國時,也是看好中國的龐大內需市場,優質的勞動力以及越來越完善的全產業鏈條。產業鏈與供應鏈,這一橫一縱的兩個鏈條,構成了當今國際貿易格局,而中國在其中將一如既往,承擔其穩定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作用。”普華永道中國管理咨詢高級經理傅燕說。
中國產業的新機遇
2008年~2018年,中國的服務貿易從1,453億美元增長至2,668億美元,復合增長率為6%。服務貿易一直是中國貿易出口大力發展及扶持的方向。究其原因,與中國向中高端技術產業轉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與中高端技術產業緊密相關的知識型及智力型服務會是未來發展突破的新窗口。
知識產權貿易是中國未來服務貿易增長的重要組成,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知識產權輸出占服務貿易比重從2011年的0.4%增長至2.1%,知識產權出口額以高速增長的趨勢邁入50億美元臺階,2017年增長率高達308%。鐘曉揚說,“這都證明了中國愈發重視‘知識產權出口能力’-即‘專利技術等能力’的培育及提升。”
30年前,中國的服務貿易可能僅僅占整體貿易額的5%,時至今日,這一比例可能上升至30%左右。中國最近十年服務貿易每年的增長都在25%以上。中國服務貿易量三年翻一番,全球五年翻一番,而貨物貿易一般要十年翻一番。“產品貿易和服務貿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未來在逆全球化的發展態勢下,即使形成區域化的態勢,中國的服務貿易產業也將會是其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傅燕說。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知識產權輸出增長緩慢甚至呈負增長趨勢,占整體服務貿易比重由2011年的20%下降至16%,但由于其近一個世紀的專利產權資源積累,整體體量遠高于中國。從這個方面來講,美國的技術發展理念不失為中國未來發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可以學習的樣本。
傅燕說,供應鏈服務也是服務貿易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方面,我們認為中高端的產業轉移,會對供應鏈帶來新的要求,供應鏈的快速響應速度,敏捷和彈性將取代成本成為更為重要的布局考量因素。另一方面,加大倉儲物流等供應鏈基礎設施的投資,提高供應鏈服務的質量和服務的覆蓋范圍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陳祥鋒教授認為,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供應鏈的發展。中國制造業的崛起正好趕上全球制造業轉移的浪潮。起初,中國承接了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業,處于微笑曲線的底部。
微笑曲線的左側是研發設計,右側是品牌和渠道,這些都是高附加值的部分。而設計、研發、制造、分銷、服務都屬于價值鏈。
如果把微笑曲線的橫坐標換成價值鏈,縱坐標依然是這些增值服務,中國企業要做的事是把微笑曲線的底部上抬,即抬高價值鏈的底部,提高附加值,從勞動密集型制造往難以替代的高附加值制造轉化。
“美國抓住了研發、設計、品牌以及渠道,擁有價值鏈中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時留下高科技的制造能力,轉出低附加值的制造。中國在努力追趕,需要補上創新鏈中缺失的環節。”陳祥鋒說。
供應鏈優化
供應鏈的彈性是普華永道柏亞天SCOR框架中衡量供應鏈的重要標準之一,它強調的是供應鏈花費越少的時間和代價,更加迅速地應對市場需求發生的變化。降低最小加工批量是其中的一種手段。
毫無疑問,更高的彈性勢必會對成本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在最新的信息技術發展下,我認為更多的是如何更快地去洞察市場需求的變化,上下游直接如何更快地進行供應鏈上的協同,從而在有限的成本上升下,能夠獲得更高的彈性。”鐘曉揚說,“有成本控制能力的企業如果在發展過程中能更好地與技術融合,提升彈性,將會發展得更好。在人才需求方面,供應鏈從業人員需要更加廣闊和前瞻性的視野,而不再受限于以前的純粹以成本為導向的思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