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發展正當時——我國特種工程塑料發展方向分析(上)
來源:中國合成樹脂協會
我國經濟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特種工程塑料等高性能材料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我國特種工程塑料產業化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產業整體仍處于發展初期,難以滿足新基建等新興領域對特種工種塑料的迫切需求。為此,本版特組織《我國特種工程塑料發展方向分析》報道,圍繞我國特種工程塑性的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瓶頸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探討,以供讀者參考。
我國工程塑料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通用工程塑料均已建成生產裝置,自主開發技術有所突破,部分產品出口市場不斷擴大。未來幾年,我國工程塑料在規模、品種、質量等方面將呈現快速發展局面,通用工程塑料將進入發展快車道,而經過產業初期培育的特種工程塑料也將迎來蓬勃發展時期。
整體處于發展初期
特種工程塑料主要是指耐熱達150℃以上的工程塑料,主要品種有聚酰亞胺、聚苯硫醚、聚砜類、芳香族聚酰胺、聚芳酯、聚苯酯、聚醚醚酮、液晶聚合物和氟樹脂等。
特種工程塑料具有獨特、優異的物理性能,多數產品價格昂貴,主要應用于電子電氣、汽車交通、航空航天、醫療、食品加工、環保等工業的高端領域。
近年來,我國聚苯硫醚、聚酰亞胺、聚醚醚酮、通用型聚砜等特種工程塑料的產業化發展提速,聚芳酯、特種聚酰胺、其他聚砜等小品種處于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階段,產業化進程相對較慢。由于規模化供應不足,且價格較高,目前國內特種工程塑料的市場遠未打開。
2019年我國特種工程塑料主要品種產量約6萬噸,消費量14萬噸,自給率不足50%。我國特種工程塑料產量/消費量占工程塑料總量的比重均在2%左右,與國外發達國家超過10%的比重,相差甚遠。
從總體來看,我國特種工程塑料的產業化水平整體較低。實驗室開發的多,實現產業化的相對少;已產業化的產品多數處于中低端水平,產品附加值低,材料應用開發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引進技術難度大,現有裝置采用國內自主開發技術,由于受技術水平制約,產品質量和價格與國外相比存在較大差異。同時,部分產品裝置建設迅猛發展,產能集中釋放也導致裝置利用率較低,如聚苯硫醚的裝置平均開工率僅為50%左右。
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我國經濟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特種工程塑料等高性能材料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深入,化工產品內需市場潛力增大。同時,隨著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工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化工行業必須加快調整和升級,大力發展高端化學品,以滿足相關產業的更高需求。
而目前國內化工產品結構仍以中低端產品和通用產品為主,高端、專用產品比例較低,行業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高端化工產品在這一輪升級換代過程中份額將不斷增長,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
特別是進入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給世界化工產業帶來不小的沖擊和挑戰。我國化工產業也正面臨著需求減少、市場緊縮、收益下降等問題,而且我國化工產業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的產業結構矛盾更加凸顯,產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的步伐必須加快。
“十四五”期間,隨著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產業化普及等新興領域發展,以及“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建設,對高性能材料形成新的需求增長。比如汽車工業向輕量化、節能化、舒適化和安全化方面發展必將給包括特種工程塑料在內的高性能材料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基建的開展,對材料有更高的要求,需要特種工程塑料應對極端的工況條件,因此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空間巨大。
發展聚焦四個方向
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新材料是材料工業發展的先導,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材料的要求必將越來越高。特別是在能源緊缺的當下,減重降本是每個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以塑代鋼是未來材料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特種工程塑料將在全球軍用及民用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需求也必將會越來越多,應用領域也會越來越廣,前景看好。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實現了聚酰亞胺、聚醚醚酮等品種的工業化,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產業整體仍處于發展初期,一些技術工業化的過程中存在諸多難點尚待解決,行業內有實力、掌握話語權的企業還很少,因此全行業還需努力推進產業發展,加大投資力度,完善工藝技術,穩定產品質量,豐富產品系列化,重視應用市場培育和新興市場拓展。
未來,我國特種工程塑料的發展方向應當聚焦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要提升已實現工業化品種的技術水平、規模化水平,提升產品的性能和質量;二是要加強產學研聯盟建設,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加速國內空白品種實現產業化;三是要突破關鍵配套原料的供應瓶頸,降低成本;四是注重改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