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業利潤增速轉正 未來化工園區如何突圍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深重并且充滿不確定性。在10月15日舉辦的2020年中國化工園區與產業發展論壇上,石化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介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前八個月,中國的石化行業主營收入為6.83萬億元,同比下降11%;實現利潤總額2436.6億元,同比下降45.2%,降幅與今年上半年的58.8%相比正在收窄。對此,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表示,相較于上半年,三季度石化行業生產繼續恢復,市場正在轉好,企業效益正在改善。但年內行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要全部轉為正增長,還面臨艱巨挑戰。
此前,傅向升在2020年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形勢分析會議上表示,上半年石油和化學工業面臨除新冠疫情、全球貿易政策和原油價格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外,產品價格持續走低、產銷歷史性下降、新增產能和進口壓力等多重因素,都對行業運營產生巨大沖擊。
目前,中國復工復產的形勢和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決定了中國應該為世界經濟的復蘇作出積極的貢獻。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是全球第二、第一大國,也應該在全球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中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李壽生表示,特別是十四五期間是中國由石化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的關鍵五年,全行業面臨極其艱巨和繁重的任務。
當前,我國正式明確了將國內經濟大循環和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作為未來幾年經濟發展的新思路,作為石油和化學工業高質量發展重要陣地的化工園區,要全力以赴在構建高質量和雙循環發展格局中尋求新突破。李壽生說。
全球石化產業鏈和供應鏈重構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一直是貿易逆差很大的行業。2019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進出口總額7222.1億美元,其中進口4952.6億美元,出口2269.5億美元,全行業貿易逆差高達2683.2億美元。盡管近年來我國聚烯烴自給率逐年上升,但高端產品仍然嚴重依賴進口。2018年,己二腈、聚烯烴彈性體(POE)全部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100%;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對外依存度達60.02%;聚碳酸酯(PC)對外依存度59.72%;合成橡膠對外依存度49.9.%;目前國內高端專用料進口依存度接近80%。
受疫情影響,當前世界經濟以及石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態勢,特別是逆全球化趨勢有所抬頭,今后幾年的經濟環境和增長面臨的挑戰也將更加艱巨。據李壽生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國在疫情嚴重影響國內經濟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3400多萬噸的有機化學品,同比增長17.1%,這其中很多都是為高端制造、航空航天、國防軍工配套的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膜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等高端化工產品。
從全行業的發展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化工行業在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高端制造的差距更為明顯。李壽生表示,國內高性能纖維自給率不足50%,工程塑造自給率56%、高端膜材料自給率67%,電子化學品自給率67%。雖然我國聚丙烯年產能超過3000萬噸,占到全球總產能的40%,但化工行業既面臨著前所未遇的市場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向產業鏈高端進發的緊迫性。
李壽生表示,這種高端供給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結構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創新能力的薄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必將加速世界石化產業進入新的變革與調整期。全球石化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構勢在必行,其廣度與深度都將超出預期。這種變革與調整以及重構過程,也必將為我國石油和化工產業提供的新空間。
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結構升級、向產業鏈高端進發等,將是未來石化行業發展新的突破方向。李壽生說。
化工園區成為石化行業轉型發展主陣地
當前,全球石化產業價值鏈、供應鏈正在加速重構,世界主要石化產業大國都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競爭優勢的培育中大力推動化工園區的發展。
李壽生表示,化工園區是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在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方向和典型標志。十三五以來,石油化工行業有序推進新建化工項目和危化品項目搬遷入園,以園區化為方向的全行業布局結構正在加速推進。大型化工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顯現,優化資源配置、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特色日益強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能力,管理服務能力快速提升,智慧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更加明顯,一批充滿生機又各具特色的化工園區正在蓬勃發展。化工園區已經成為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陣地和排頭兵。
根據石化聯合會園區委所做的調研統計,截止2019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的產業區共有676家,其中*********園區57家,省級園區351家,地市級園區268家。全國已形成產值超過千億的超大型園區14家,較十三五初期的8家,增加了75%,500億到1000億的大型園區33家,100億到500億的中型園區224家,產值小于100億的小型園區405家。雖然超大型和大型園區的數量僅占我國化工園區總數量的7%,但二者的工業總產值卻占化工園區工業總產值的近50%。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化工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約為1.5萬家,占全國石油和化工企業總數的51%,比十三五初期提高了6個百分點。石油化工園區集聚化、一體化、協同化發展的優勢正在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幾年,隨著退城入園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石化企業入園率不斷提升,園區成為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正因如此,我國化工園區的建設取得了諸多成績,整體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產業布局更加合理。李壽生表示,從近幾年化工園區總體的發展趨勢來看,十三五期間我們在招商引資、優化布局、管理水平、經濟效益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也涌現出了一批像上海化學工業區、惠州大亞灣石化區、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大連長興島石化區、煙臺萬華化學工業園、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等發展水平領先的化工園區。
在疫情的催化下,影響世界經濟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加速爆發,行業發展將面臨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不穩定、不確定、市場供需格局變化,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等一系列全新的挑戰,只有充分認識全行業發展現狀,才能為化工園區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高質量發展開創新的局面。
但目前,我國石化企業的入園率仍然不高,一大批沒有入園的企業消失了。
只有一半左右的入園率是不夠的
化工園區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石油化工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園區化管理的體制優勢,規模宏大、產業集聚、治理完善、管理統一、服務高效。特別是不少園區將產業、土地、布局、交通、安全、環保等多種規劃合一,公用工程統一供給,服務高效、成本低下,又加上將統一的管理和數字化手段緊密結合,把園區的產業硬實力和服務軟實力發揮到極致。
而沒有入園的企業卻享受不到這樣的實惠。
據統計,僅今年前八個月,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數量減少了近500家。而在去年,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減少了1500家。楊挺表示,這減少的約2000家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基本都是在化工園區之外的企業。
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8月印發的《關于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顯示,到2025年,城鎮人口密集區現有不符合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需要就地改造達標、搬遷進入規范化工園區或關閉退出。全國共有1176家化工企業需要搬遷入園。截至9月底,已有930多家企業已經完成搬遷改造,占比約八成。到今年底前,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大型企業將全部完成搬遷改造工作。
從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和實踐的經驗來看,培育現代產業集群是發展現代經濟很重要的方式和途徑。傅向升介紹說,我們做過一個統計,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入園率超過50%。但從總的發展目標和要求來看,只有一半左右的入園率是不夠的。
李壽生表示,從整體上看,我國化工園區的整體水平同國際先進園區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現在我們不少化工園區規模不大、后勁不足、發展特色不突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具有實力的領頭羊企業,對于缺乏領頭羊企業的化工園區,我們建議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把加快引進和加快培育結合起來。要優化園區的規劃定位,采取更加開放的措施,推出更高水平的服務,加強有針對性的招商,創造比別人更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同時加強已經入園企業的培育,在現有企業中發現和培育一些有可能成為未來領頭羊的企業。
除此,化工園區還要在產業結構升級、創新能力、一體化高效管理服務以及經濟效益和經濟效率水平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化工園區這種一體化高效管理服務的創新,我們還要不停探索,在高效發展的進程中,努力開拓中國石油化學工業園區集中統一管理的中國特色、中國效率和中國水平。李壽生說,一定要在全力對標世界一流園區的基礎上,從嚴、從細、從實加強資金和成本管理,在做大做強做好做遠上破解經濟效益的短板和困局,努力開創全行業經濟效益和經濟效率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