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藍皮書》發布
來源:聚碳酸酯分會
2020年11月16—17日,由中國合成樹脂協會主辦的中國合成樹脂新材料產業發展大會在海口召開,來自政府相關部門、智庫專家及業內精英,就后疫情時代行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十四五”期間行業亮點、產業鏈安全與產業融合、綠色循環經濟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參會代表超過千人。大會期間,中國合成樹脂協會聚碳酸酯分會隆重推出《2020中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藍皮書》,并同期召開循環經濟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趨勢研討會。
多年來,聚碳酸酯一直是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新型高分子工程塑料,也是行業內用量******的工程塑料品種之一。同時,由于所生產的消費品質量可靠、可重復利用、易于回收,因此也完全滿足國家和行業所倡導的循環經濟的要求,是一種綜合性能優異、可持續性的高性能工程塑料。
縱觀國內聚碳酸酯的產業發展,從“研發起步早、停滯時間長”到“吸引外資建廠、鼓勵內資創新”,一步步走來,歷盡了千辛萬苦。2015年是內資企業真正實現了產業化的開創之年。短短五六年,得益于國內領先企業十數年的潛心開創以及國際成熟合成技術被迫對我們的放開,中國聚碳酸酯產能呈現了“井噴式”的增長,五年來整個產業及下游的發展極為活躍。國內聚碳酸酯產能自給率,已經從過去的不足20%大幅提高到2019年的45%以上,在可預期的兩年后,自給率將提升至70%~80%。
據統計,過去5年,國內聚碳酸酯產能增長迅速,產能從2015年的67.5萬噸持續增長至2020年末的179萬噸,年均增速超過20%,遠高于需求增速,顯著緩解了高度依賴進口的供需嚴重不平衡的局面。但隨著國內企業紛紛投建新裝置,未來五年中國的聚碳酸酯產能年均增速還將進一步提升,預計到2025年國內聚碳酸酯產能將有望超過450萬噸/年,年均增速仍將超過20%。
國內聚碳酸酯產能增長率與需求增長率的極不對等,以及大量重復建設,雖然可以滿足中低端產品大宗化的市場需求,卻已經顯現出整體產能過剩的信號。為此,中國合成樹脂協會聚碳酸酯分會通過廣泛調研,攜手業內專家于2018年8月編纂出版了《2018中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藍皮書》,通過協會和主要會員企業的理性呼吁,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認可。從2020年1月1日起,通用型聚碳酸酯的投資已不再被國家和地方政府所鼓勵,這是異于過去的新形勢。基于實事求是的預防性調控,有望給過熱的投資降溫,對行業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此次藍皮書修訂再版,除了使用最新數據外,半數內容為新增。在第一版藍皮書的基礎上,第二版更加全面,更有態度,更有厚度。為了我國聚碳酸酯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藍皮書》表現出了擔當和責任,期望能有更多的人通過《藍皮書》了解中國聚碳酸酯行業的真實發展狀況,同時為企業和各級政府部門在新的形勢下,把握、研究、制定發展策略和引導措施提供幫助。
在發布會上,聚碳樹脂分會副秘書長、萬華化學先進材料事業部市場經理張雷介紹了我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現狀,并對未來行業發展進行了預判。據張雷介紹,當前我國聚碳酸酯發展呈現如下趨勢:產能高速攀升,消費逐步釋放,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并存;產業鏈將以一體化、規模化構建綜合競爭優勢;樹脂將由通用化向改性通用化轉變;應用多元化,高端差異化;價格將由市場導向轉而成本導向來決定;再生PC將逐步規范化發展,構建高價值利用產業鏈;標準先行,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長遠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于工程塑料的需求增長是必然趨勢。聚碳酸酯因其優越的綜合性能,除日常用品、消費電子、汽車內飾、車窗和照明、薄膜/片材,新能源、鋁電池包裝、長碳纖、玻璃纖維和礦物纖維熱塑性復合材料等成熟的應用領域外,在未來的新興領域尤其是5G(物料網、車聯網、人工智能和IOT)、可穿戴設備、無人機、醫療機器人、農業、陽光房和托盤、交通和醫療行業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和發展空間。
在這個世界動蕩變革時代,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聚焦未來我國聚碳酸酯發展,一方面,需要從國家、地方政府、相關產業領導部門等不同層級來協同,正確分析市場需求,引導理性投資,共同遏制盲目、低水平、重復性的產能建設,避免資源浪費與行業無序競爭;另一方面,國家應針對性地鼓勵發展中高端聚碳酸酯產品,避免未來在整體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出現高端產品結構性短缺的不利局面。企業要加大研發投入,致力開發出有技術門檻的聚碳酸酯產品。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應用開發力度,開啟新的應用需求與市場,保證市場持續、健康成長。另外,隨著塑料循環經濟的不斷推進,我國聚碳酸酯生產企業在扎扎實實做好產品的同時,眼光長遠,實施戰略性發展,將一部分研發力量投入塑料的化學循環再生并將二者有機結合,協同合作, 打造聚碳酸酯回收價值鏈,實現塑料的高質量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