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科院:全球塑料循環體系演化與我國的應對策略
來源:廢塑料新觀察
2017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我國自 2018 年 12 月 31 日起全面禁止廢塑料等洋垃圾進口。此項禁令對現有的全球塑料循環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使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傾瀉垃圾的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對長期依賴進口廢塑料的我國再生塑料產業發展模式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全面認識和預判全球塑料循環體系的演化趨勢,明確我國在這一循環體系中的角色定位,探明我國再生塑料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和關鍵策略。
一、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呈現四大特征
全球塑料循環體系由塑料的生產、消費、回收和貿易等部分組成。其中,廢塑料的回收利用是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形成的關鍵。1980 年以來,隨著廢塑料產生量的快速增長,各國紛紛出臺塑料回收和再生政策,構建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實現塑料的閉路循環也成為全球共識。總體而言,當前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呈現四大特征:
首先,全球塑料生產和循環規模快速擴張。塑料的全球大規模生產與使用大約始于 1950 年。截至 2015 年底,全球塑料年產量達到 3.22 億噸,累積產量達到 83 億噸。如果沒有全球性的禁止塑料公約或規則 ,預計2050 年全球塑料累積生產量將增長到 260 億噸。同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參與全球塑料循環的國家數量日益增多,各類塑料制品的全球貿易網絡也越發復雜。參與廢塑料貿易的國家已由 1976 年的 20 多個增加到2016 年的 120 多個。
其次,全球廢塑料的循環利用率不到 10%。目前,大多數廢塑料沒有得到有效循環利用。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截至 2015 年,全球累計已產生 63 億噸廢塑料,其中 12%被焚燒,79%被填埋或廢棄到自然環境,只有 9% 被循環利用。如果不能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 ,預 計到 2050 年累計將會有 120 億噸的廢塑料被填埋、焚燒或丟棄到自然環境,可能引發嚴重的海洋、大氣和土壤污染。
第三,塑料的循環利用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廢塑料的回收利用可以帶來資源和環境的雙重效益,一方面,廢塑料的循環使用可以減少石油或生物基原材料的消耗,帶來資源節約效益;另一方面,與利用石油生產原生塑料相比,利用廢塑料生產再生塑料具有降低能耗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環境效益。然而,由于管理水平和技術工藝落后,在塑料回收利用的過程中也可能產生多種區域性的環境影響和健康風險,給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 我們需要從多角度辯證和綜合地分析再生塑料產業的成本和效益:既不能只強調其資源節約和碳減排的效應,也不能只看到其在某些區域造成的負面影響。
最后,全球廢塑料的貿易格局快速轉變。自 1977 年以來, 全球廢塑料貿易的數量不斷增長。1992 年-2016 年期間,全球所有國家廢塑料總出口量從 91 萬噸增加到 1559 萬噸。在這一貿易體系中,各國的角色不盡相同,總體呈現以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大量出口廢塑料的重要特征。就單一國家而言,其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角色與其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比如,日本在 2000 年以前曾是廢塑料的進口大國,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 現已成為廢塑料的出口大國。中國曾經是毫無爭議的全球廢塑料消納基地,但也可能經歷類似的轉折。在我國禁令頒布后, 發達國家的廢塑料可能會向印度、東南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進一步轉移,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將面臨重大調整。
二、我國應對全球塑料循環體系變革的策略
中國是全球塑料循環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由于擁有龐大、成熟和完整的塑料再生產業體系,我國在全球塑料循環體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出口量基本為零的情況下,1987年-2017 年期間,我國累計進口廢塑料 1.7 億噸,占世界總出口量的 72% 。伴隨著廢塑料進出口貿易帶來的污染物流動,我國很大程度上承接了來自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轉移,特別是廣東清遠等區域為處理發達國家的廢塑料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和人群健康代價。
同時,我們要看到,中國本土廢塑料產生量的增長可能成為全球塑料循環體系的一個新挑戰。近年來,隨著外賣和快遞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本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塑料垃圾。但由于我國垃圾分類和回收體系尚不夠健全,大量塑料被廢棄。值得期待的是,我國國內廢塑料的回收率逐年上升,2018 年廢塑料的回收價值高達 1190 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廢塑料來源本土化的步伐。同時,我國企業也在積極融入世界塑料循環大體系,加快產業和技術向塑料來源國和貿易承接國的轉移,以新的方式為全球塑料循環做出積極的貢獻。
廢塑料是重要的可再生資源,具有極高的循環利用價值, 但在回收和利用過程中也會帶來一定的環境問題。目前對塑料進行循環利用已成為全球共識,如何平衡其資源和環境雙重屬性成為建設全球塑料循環新體系的重要挑戰。在此大變局下,建議我國在以下5 方面作出應對:
一要積極參與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建設。要建立健全廢塑料制品的品位和價值清單,堅定不移地禁止低值劣質廢塑料的進口。2018 年禁令實施后,全球廢塑料貿易格局發生變化,長期嚴重依賴進口的再生塑料企業可以考慮通過與海外地區合作, 在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同時進行部分產業和技術的轉移,建設與廢塑料來源地以及我國塑料消費市場聯動的海外再生塑料生產基地,形成全球性的塑料循環經濟系統。
二要完善和提升國內廢塑料回收體系。為了建設國內廢塑料正規回收體系,填補我國塑料行業的資源短缺,應該開發前端發展智能管理體系,實現“生產者處理,購買者交回,消費者收集” 的管理模式;大力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實現塑料的正確投放;結合 “互聯網+回收方式,構建中國特色環境押金制回收體系;制定相應的制度完善回收體系,實現集約、系統型的回收方式。
三要建立再生塑料流向和污染監管系統。廢塑料的回收利用需要前端收集和后端加工再生企業共同配合,但目前大部分廢塑料均流入非正規回收再生企業 ,易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為了推動再生塑料產業朝著集約、清潔型發展,需要完善企業生產鏈,建立信息監管和流向系統,從資源獲得環節優先支持正規資源回收企業的發展;依托流向監管系統,實現廢塑料的回收利用和污染物的集中控制和削減。
四要提高塑料行業科技和環保水平。在塑料全產業鏈上提高科技水平,建議在塑料生產加工環節,對不具有回收利用價值的產品進行延長使用壽命的加工,以減少廢棄量;在應用環節提倡循環使用,為相關再生材料和制品尋找合適的終端應用途徑 ;在消費環節進行科學設計,提倡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在廢物處理環節發展化學回收技術,盡可能在高分子態回收利用, 促進塑料循環再生和高值利用。
五要構建塑料大數據平臺。廢塑料回收本地化逐漸成為維持我國企業正常運行的重要途徑。但由于不同品類塑料的流向數據不便于統計和管理。有關部門應通過整合各方數據,建立塑料大數據平臺:借助物質流分析方法,定量和動態追蹤塑料在社會中的來源和去向 ,明確塑料生產和消費的數量、結構及其空間分布;借助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研究塑料全生命周期階段的環境影響,找出優化再生塑料的生態環境風險及效益的方案;構建我國廢塑料排放清單,闡明廢塑料循環再生的生態環境效益和貢獻,推動我國塑料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塑料產業的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