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之聲:透視提案建議中的化工行業大事
來源:慧正資訊
2021年3月4日至3月5日,2021年全國兩會即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李總理代表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回顧了“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2020年的工作,并指出了今年的重點工作和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
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要: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
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
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報告指出今年的重點工作是:
推動降低就業門檻,動態優化國家職業資格目錄,降低或取消部分準入類職業資格考試工作年限要求。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加快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允許所有制造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進一步清理用電不合理加價,繼續推動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
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繼續完成“三去一降一補”重要任務。對先進制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提高制造業貸款比重,擴大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和中小微企業協作配套作用。
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體,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收集和園區工業廢水處置能力,嚴格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繼續嚴禁洋垃圾入境。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范圍,促進新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研發應用,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與化工行業相關的提案、建議
在兩會召開期間,對于化工產業,安全隱患成為產業重點,全國人大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
民建中央
民建中央為全國兩會準備了《關于加快推進化工園區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的提案。
該提案指出,2020年以來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事故總量明顯下降,但風險隱患仍然很多,特別是化工園區,安全監管對象點多面廣、過程連續、動態變化,僅僅依靠傳統的人工方式難以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有效安全管理,而安全生產信息化是提高安全監管監察和企業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
為此,民建中央建議:全面開展系統對接、數據互通,落實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指南,以需求為導向,對標監管部門及《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指南》要求,對目前建成的平臺功能查漏補缺,拓展和深化業務應用功能,形成健全完善的園區綜合平臺,實現對園區日常監管業務的全覆蓋、標準化、統一化、智能化,提高園區和企業信息化建設規范和應用水平。同時加快建設園區級、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測預警系統。盡快推動實現一、二級重大危險源、關鍵部位及工藝參數的實時視頻監控全覆蓋,做到100%自動報警、預警和聯動處置。以及實現危險化學品企業重大危險源、重大風險點、重點監管危化工藝的全面智能化監控預警。并提升企業終端監測能力,夯實智慧化監管基礎。發揮企業安全生產主體地位的作用,鼓勵園區內有條件的企業自主建設安全生產管理、環境監測保護、應急救援管理、智能化二道門等綜合云服務平臺,加強相關方和作業環節管理信息化管理手段。加速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安全生產監測方面應用。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重大危險源、重點監管危化工藝進行實時數據分析,實現園區企業動態監管、深度分析、差異指導、細分管理,助力化工產業安全轉型升級。
尹兆林:免征特定種類消費稅 全面從嚴管控企業碳排放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茂名石化執行董事、分公司代表、黨委書記,中國石化茂湛煉化一體化領導小組組長尹兆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進口石腦油和外采石腦油的消費稅先征后退模式,增加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和財務費用。
他建議,將用于生產乙烯、芳烴的進口石腦油、外采石腦油納入定點直供石腦油適用范圍,直接免征消費稅。
在談及全國碳排放市場交易機制,尹兆林表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困難較大,從現在開始就要運用市場化機制和相關政策對碳排放進行全面、嚴格的管控。
他建議,運用市場化機制將碳排放指標向先進企業傾斜,高度重視節能這個“第五能源”,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標準,并適時開征碳稅。
楊華:提升長江黃河流域化工園區環境治理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中化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楊華圍繞幾項話題提出建議,其中包括支持打造世界級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提升長江黃河流域化工園區環境治理水平等。
在“十四五”期間,有必要根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結合產業布局、區域資源、科研創新能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實現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產業綠色環保發展、區域經濟共享共建,加速推動石化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內產業鏈安全。
對此,楊華表示,從目前來看,我國石化產業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甚至有的品種高度依賴進口,嚴重影響產業鏈穩定安全。此外,石化園區的產業發展質量和國際競爭力也有待提高。
楊華表示,當前,在對標世界一流化工園區,國內的園區在規模、效益、集約化和產能結構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國石化行業還需要不斷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著力提高行業發展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楊華建議,重點圍繞環渤海灣區、杭州灣區、泛大亞灣區以及海峽西岸區等四大沿海區域,打造一批世界級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同時賦予*********石化基地政策支持并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為實現化工強國創造條件,為構建“雙循環”新格局奠定基礎。
呂亮功:大力支持發展可降解材料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呂亮功建議加強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加大對發展可降解材料的支持力度。
從合成材料發展和應用的全場景考慮,在更高層面、更廣范圍設計和布局國家可降解材料產業發展;修訂完善標準體系,規范市場行為。
他建議,圍繞生產、加工、使用、回收處理等環節統籌謀劃全產業鏈布局,綜合各方力量研究編制全國可降解發展規劃和發展路徑,形成可降解材料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發展;統籌可降解材料和塑料循環利用的關系,形成互為補充的合成材料可持續發展產業布局;同時,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從財政、制度、稅收等多方面持續加強可降解材料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穩定行業預期。
何光亮:讓科技創新優惠政策發揮更大作用
貴州磷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光亮表示,對于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的資金,不同部門、不同體系的統計口徑不一致,最終得到的結果也差異過大,導致個別企業沒有投入多少卻享受到了優惠政策,有的企業實際上投入非常多卻難以順利得到。
因此,何光亮建議稅務、審計、工業管理部門、科技部門等有關單位部門,針對企業科研經費實現數據共享、統一統計口徑,他說,“希望更客觀更科學的統計方式能促使國家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作用,讓真正科技創新的企業得到鼓勵、相對落后的受到鞭策,經濟效益、科技效益雙雙實現高質量發展。”
與能源相關的提案、建議
在“3060”碳中和目標的大背景下,本次兩會代表委員們的兩會議題也集中圍繞著“碳中和”的話題展開。不僅光伏、風電等“傳統”可再生能源話題不斷,更有氫能、地熱、綠證等新話題開始受到關注。
劉漢元:加快碳中和進程 筑牢我國能源和外匯安全體系
劉漢元表示,要加快推進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加速碳中和進程,筑牢我國能源和外匯安全體系。
劉漢元建議,作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和應用第一大國,中國制造的光伏、風電產品和相應的資本走向世界,因此要高度肯定和重視中國制造對于全球能源轉型、氣候治理和全人類的重大意義。
此外,劉漢元還建議要嚴格執行國家《可再生能源法》與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政策;將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政策執行情況和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納入對地方政府、電網公司的考核范圍;逐步將煤電機組轉變為調峰電源;加快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及其輔助服務市場建設。
同時,優化儲能發展模式保障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納。不強制要求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配置儲能系統,以提高儲能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等。
武鋼:推動綠電消費政策 保障“30·60”目標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兩會的提案主要聚焦在保障碳中和目標實現及促進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等相關領域。
武鋼建議,盡快出臺與配額掛鉤的綠證強制認購機制,構建百個碳中和綠色城市示范,出臺綠色用電的碳排放認定機制和核算辦法,對風資源開發與地方產值稅收進行松綁。
他表示,首先應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確保綠電應發盡發,全額保量保價消納;其次,應加強政府監督力度,禁止地方政府強制綠電低價交易的行為,放開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政策,落實隔墻售電政策;最后,應盡快出臺與配額掛鉤的綠證強制認購機制,并建立綠電消費認證標準,實施綠證交易與減稅、貸款優惠、提升授信額度等進行掛鉤的激勵政策。
除此之外,出臺綠色用電的碳排放認定機制和核算辦法,支持新能源直接接入工業園區模式發展,獲得地方發展經濟指標,鼓勵100%可再生能源供給園區的綠色低碳認證體系建設;鼓勵新能源基地(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周邊直接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推動綠色低碳工業園區示范項目建設,鼓勵以“綠色循環經濟”模式取代“低電價”模式,吸引產業落地。以及將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碳排放指標盡快納入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體系、按照“集中規劃、批量核準”原則對分散式風電進行統籌規劃、通過“以大代”小方式出臺風電場到期退役更新改造政策。
金鎰:加快綠色低碳發展 攜手共促“雙碳”目標
國家電網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于金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能源領域碳排放總量大,是實現碳減排目標的關鍵。他認為,全力推動能源綠色發展,在能源供給側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在能源消費側全面推進電氣化和節能提效,是推動我國盡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
因此,他建議,希望由政府主導制定能源行業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路線圖,出臺國家行動方案,提出重點行業、重點地區梯次達峰方案,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將電能價格與碳排放成本有機結合。同時他還建議要在能源供給側,堅持和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嚴格控制能耗強度,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在能源消費側,大力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將電氣化納入行業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和生態環保考核指標體系,充分發揮其托底保障和調節作用。
石玉東:碳減排需要攻堅合力
“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今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在全國人大代表,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石玉東看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目標,要求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繼續推進能源革命,將促進清潔能源產業鏈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增長賦予新動能。同時與發達國家碳減排歷史進程相比,我國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現有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碳減排目標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對此,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緊迫任務。石玉東建議:一是完善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及早有序推出國家層面的法律和法規,建立與國際接軌統一互認的標準體系并積極引導各行業快速實現碳減排目標。二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碳排放權監管體系。充分借鑒歐洲發達國家碳排放權監管成熟經驗,完善碳排放權監管機制,加強碳排放行為和配額交易的監管,建成公開、公正、公平的碳排放權監管體系。三是加強政策引導推動清潔替代。制定清潔替代激勵政策,既要提高供給側生產清潔能源積極性,又要提高消費側參與清潔替代意愿;完善清潔替代產業布局,加快清潔能源制氫、制熱、就地轉化等新興產業發展,形成新產業鏈,將電氣化水平提升納入國家相關行業和城鄉發展規劃。四是加快碳排放交易數字化轉型。利用區塊鏈、能源大數據、5G通信、人工智能等數字新基建建設契機,完善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數字化交易體系建設,進一步拓展重點行業監控范圍,建成全面、精準、高效和可追溯的碳排放監測與交易系統。